联系我们
深圳湾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
深圳湾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主轴和深港门户区域,是深港共有、外窄内宽的半封闭型城市内湾。
这里既是深圳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核心地带,更是展示深圳现代滨海生态城市魅力和形象的城市名片,其中红树林湿地ECO和滨海休闲带已成为深港边界上最具特色的风景线。
而数年前,深圳湾曾经历污染之痛,水质超标、海水黑臭、生态失衡等问题十分突出,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各区各部门齐心协力,下大气力全面系统整治深圳湾污染,成效明显,深圳湾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
深圳湾入海河流水质显著改善,海水基本实现不黑不臭。每年有数十万只往返澳大利亚至西伯利亚的国际候鸟在此越冬停歇,深圳湾成为东半球国际候鸟重要的栖息地和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
如今,深圳湾沿岸已成为众多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区域,每天骑车、跑步、观光的人们络绎不绝,海岸边鱼翔浅底、万鸟翔集美景再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这里展现。
6月12日,位于深圳湾东北岸的福田红树林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指标,去年这里共记录水鸟的种类和数量达72种4万多只,创近5年监测数据新高。
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凤塘河口向南望去,对岸是香港的元朗,左前方就是著名的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眼前有一条长长的浅水河湾,河湾两侧是大片的滩涂地,数百只白鹭正在戏水觅食,大量的跳跳鱼蹦来蹦去,一派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景象。
“这里是深圳湾最后的一片原生红树林湿地,守护着鸟儿的家园和背后的城市。”红树林基金会品牌传播总监杨凯婷和记者说,福田红树林东起新洲河口,西至深圳湾公园,形成沿海岸线公里的“绿色长城”,总面积达368公顷,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介绍,近年来,红树林基金会积极探索红树林保护和修复的深圳模式。2016年以来,基金会与福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先后完成2-4号鱼塘整体改造,建成22公顷涉禽高潮位栖息地,使保护区内鱼塘水鸟栖息量增长40倍。
“早前,通过长期对黑脸琵鹭观测,专家们发现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杨凯婷介绍说,“黑脸琵鹭虽然经常光顾福田红树林,但它们都是在白天短暂停留,晚上就飞回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并不在这边过夜。”杨凯婷说,专家分析认为,是因为福田红树林的生态环境还不能完全满足它们全天候生活的需要。
“这里的鱼塘都是废弃的,原来里面都是水,不适合候鸟栖息。为此,在对鱼塘做改造时,基金会进行了大量调研,尽最大可能把鱼塘改造成适应候鸟们生活的栖息地。”杨凯婷说,在4号鱼塘改造时,增加了人工岛和植物,植物高度和水位等都有严格要求。果然,新鱼塘建成不久,就观测到有黑脸琵鹭来过夜了。“看到这一幕,小伙伴们都很开心,艰难的生态修复有了成效,大家特别有成就感!”
深圳湾主要入海河流共有8条,包括深圳河、新洲河、凤塘河、小沙河、大沙河、后海河、香港的元朗河和天水围河。入海河流污染曾经是深圳湾的主要污染来源。如今这些河流入海口水质如何呢?
6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沙河西路深圳湾大沙河口,看到河道水面平缓,水体清澈,蓝天白云倒映水面,两侧河堤绿树成荫,两岸是长约13.7公里的生态景观长廊。目前这条长廊已与深圳湾滨海休闲带、人才公园相互连通,有不少市民在跑步。
“近几年来,市区协同,由南山区负责源头正本清源、水质保障及碧道建设;市水务局负责河道综合整治、防洪安全,多措并举开展大沙河治水提质工作,全方面提升大沙河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南山区水务局工作人员易红说:“目前,大沙河水质得到极大改善,已达到了‘可游泳’标准!”
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万科物业水质监测人员用便携式手持式水质检测仪当场进行仔细的检测。当探测头放到水里后,检测仪的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水质参数:氨氮为0.2mg/L、溶解氧为6.48mg/L。“这些参数表明,这里的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以上。”监测人员说。
随后,记者来到深圳湾小沙河口,看到入湾水流湍急,与海水交会处,形成一条长长的黑色水带。
“其实排入海中水并不是黑色的,这是反光造成的视觉误差。”监测人员和记者说。记者仔细一看,发现水带清澈见底,里面有一大群鱼正在逆水游动。其中一条目测有七八斤重的大鱼正向岸边慢慢游近,引起人们一阵欢呼。
“前几年海水污染严重,腥臭味很大,与这里的景色形成很大的反差。”市民解先生和记者说,现在水质明显好转,已经闻不到臭味了,平时经常和家人来这里散步。
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大沙河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已受到污染,大冲桥断面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最大值达48.20mg/L,超出地表水V类标准23.1倍。今年1-5月,大沙河大冲桥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其中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为0.186mg/L,相比最高值下降了99.6%。同期,大沙河入海河口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达到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
地处深圳城市中心地带的华侨城湿地,与深圳湾水系相通、生物资源共有,是深圳湾滨海湿地ECO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中转站之一。
6月16日,记者在华侨城湿地了解到,园区不消杀,植物不刻意修剪,园区沿线没有垃圾桶,晚上灯柱不开灯,尽最大努力给栖息在这里的生物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在这里,我们要以一个客人的姿态,尊重湿地的万物,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华侨城湿地负责人说。
华侨城湿地是上世纪90年代深圳湾在填海后留下的滩涂,2007年,华侨城集团受深圳市政府委托对其来管理,共斥资2亿元开展生态治理。2016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湿地成为全国面积最小、深圳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同时,还是全国第一家自然学校,成为自然教育领域全国先行先试的典范。
目前,华侨城湿地鸟类与植被的种类记录均较2007年生态修复前提升超过1倍,平均每年记录鸟类超1万只次,目前共记录鸟类171种、植被320种。2018年底湿地还记录到豹猫种群的繁育,这是全国首次在城市中心地带发现豹猫活动,印证华侨城湿地ECO已日趋稳定。
原生态的环境,让超过700种动植物在高度发展的国际化都市中找到一个栖息之所,华侨城湿地成为深圳湾自然生物的庇护所。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广仁说:“华侨城湿地虽小,但精致,生态系统完整。特别是科普宣传和自然教育可供全国各地湿地公园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