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对于武汉中心城区(除青山区外)700多万市民来讲,都能喝到水质标准更高的生活饮用水。当然,这可不是愚人节的玩笑。
据悉,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武汉市水务集团)编制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已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企标的实施将确保该企业供应的饮用水水质和安全得到更大保障。
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饮用水的品质和安全更是必然的联系到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那么,水务集团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到底有哪些新的变化?记者近日走访了武汉市水务集团的多个有关部门进行探究。
目前,武汉市实行的是国标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本次武水集团新编制的企标以国标为基础,参考了世卫组织、欧盟和美国的水质标准限值,同时综合企业多年的水质检验测试的数据,广泛征求了环境专家、卫生专家、市政设计专家的意见,最后形成优于国家标准,与国际接轨,同时体现武汉市供水水质特征的新标准。
记者了解到,国标(GB5749-2006)涵盖水质指标106项,包括42项常规指标和64项非常规指标。另外,国标在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28项水质指标作为参考指标。
武汉市水务集团水质管理部高级工程师杨洁和记者说,对照我国国标,武汉市水务集团的企标增加至117项(51项常规指标,66项非常规指标)。常规指标在国标42项的基础上,将6项国标的非常规指标、2项参考指标列入企标常规项目,同时新增了1项特色指标;非常规指标在国标64项的基础上,减去提升为常规指标的6项,将8项国标的参考指标列入企标的非常规指标;新增了2项水质参考指标。
“新增这些检测指标主要是加强水质监测预警,及时捕捉水质的变化,把水质管控得更好,”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水质监测中心生物室的负责人张颖说,“通过研究国内外的水质污染事件,我们‘广撒网’,对也许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持续监测,从而避免风险。”
针对武汉部分水厂从汉江取水的情况,武水集团的企标中增加了1项地方特色指标——藻类。据介绍,藻类生长超过限值,会影响水的色度和味道,同时影响水厂的工艺。近年来,汉江曾出现藻类爆发,即所谓的“水华”,加大了水质风险,该集团在日常水质监测中,已将其纳入监控范围,并实时调整工艺,确保了水质安全。为了建立长效机制,此次将“藻类”监测指标列入了企业标准中。
企标除了检测指标数量增加外,指标的限值也进行了提标。武汉市水务集团共对31项检测指标限值进行了修订,其中常规指标提标15项,非常规指标提标16项。
以浑浊度为例,国标(GB5749-2006)里浑浊度度限值是1NTU,企标将浑浊度细化提升为出厂水0.3NTU,管网和管网末梢水0.6NTU。
武水集团高级工程师杨洁表示,“在以前的国标基础上,任何细微的进步都是很不容易的,这就好比学习成绩,越是成绩好的孩子想要提高一分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杨洁补充道,为实现这跳脚才能够得着的“高标准”,集团在管理、技术和运营上都进行了升级,资产金额的投入也很大。
为了进一步探索真实的情况,记者近日来到在武汉市历史最悠久的宗关水厂,生产区干净整洁,巨大的水池里在进行着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工艺,水池间马路上种了很多李树,正盛开着白色的花。记者看到,在每个工艺环节都有自动监测装置进行仔细的检测,在水库的工作间里,三台浊度仪在当天11:57时显示浊度分别为0.123、0.196和0.105,显示的数值虽然在变化,但变动范围很小。水厂水质部门负责人王琼向记者介绍:“水库的水会通过三条出厂水泵管输入到汉口的老百姓家。”
为了更迅速及时地掌握水质变化,确保饮用水品质和安全,武汉市水务集团提升了部分指标的检测频次。其中,日检指标由9项增加至18项,增加的项目为水温、空温、PH值、碱度、硬度、氯化物、总铁、氰化物、氨氮。
“氨氮是一个重要的感官性状指标,表征水体污染程度,以前是非常规指标,半年检测一次,现在我们根据武汉水源的特点将氨氮调整为日检项目,以便确保水质品质。”武水集团水质管理部部长吴立群说。
此外,由于常规监测指标每月检测一次,非常规指标每半年检测一次,“这次调整中,很多非常规指标调整为常规指标,参考指标也有调整,所以我们的工作量增加了很多,”张颖透露,“标准的提高,并不是我们力所能及轻松就能够达到的,要狠狠地努力一把才行。”
通过对标,武汉市水务集团的企标已达到先进水质标准水平。水质标准升级后,武水集团设备将全面升级,管理逐步提升。“尽管企标的实施会增加工作量和成本,但我们‘自我加压’,一方面满足武汉市民对生活饮用水品质日益提高的要求,一方面在标准制定上对标世卫组织、欧盟、美国和国内外一流水务企业的水质标准,在水质管理、考核方面走在了国内同行业的前列。”吴立群表示。(记者 熊源 实习记者 朱先丹 通讯员 许小平 谢铭辉)